医学翻译-中药出口如何翻译药名
随着中医药对外交流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药品开始出口外销。为此,许多厂家将药品名进行了翻译。目前,中药药名的翻译方法较多,且各有千秋。而一个响亮上口又能充分反映药品疗效的译名是中药走向世界的前提之一。有关专家认为,中药药名翻译以音译加注释为佳。
五种译法各有千秋
目前,较为常见的翻译方法有以下五种。直接用汉语拼音注音,如云南白药、银杏天宝等;药品名的音译加上剂型的英译,如桂枝汤—Guizhi Decoction、慈丹胶囊—Cidan Capsule等;按药品名直译再加上剂型的英译,如桂林西瓜霜—Guilin Water鄄melon Frost等;意译—将中药的功能作用翻译出来,如温脾汤—Decoction for Warm 鄄ingthe Spleen等;音译加注释,如伤湿止痛膏—ShangShiZhiTongGao (Plasterfor 鄄 RheumaticPains)等。
从上述药品的英译来看,前两种译法虽简洁明了,但却似乎没有传递出任何信息。第三种译法虽传递出了一部分信息,但仍无法让人了解药品的功用,而且如果其中含有按拉丁语翻译的中药名,那么即便是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也会是一大难题。相对而言,第四种译法则将药品的功效阐述得清楚明白,便于人们购买。但这是解释,不是药名。而第五种翻译法,则既能让人掌握药品名,又能让人明白其药用功效,较好地解决了上述四种译法所存在的问题。
最佳方案:音译加注释
因此,中药药名的翻译,尤其是新研制开发的中药药名的翻译,以采用第五种译法,即以音译加上注释为佳。因为英语及许多西方语言都属于拼音文字,因此标注汉语拼音能让他们基本准确地说出药名,便于购买;而加注英语解释则利于他们选购对症的药品。同样,如在中药名中出现中药,如“九味羌活汤”中的“羌活”,也宜于用汉语拼音注音。因为经过多年的中医药对外交流,随着中医药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西方的有关人士,特别是从事中医药工作或对中药感兴趣的人,已经逐渐熟悉了中药的中文名称,即便不懂汉语,也多能用汉语将中药名说出。如是较为生僻的,可先注上汉语拼音,再用英语或拉丁语解释。这种做法在现阶段虽有些麻烦,但从推广中医药的长远意义来看,是完全值得的。
中药名翻译应“入乡随俗”
中药名称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问题,在翻译中还应该考虑到西方国家的社会风俗和习惯。以我国传统名药“乌鸡白凤丸”为例,其英文译名在《中国贸易》(ChinaTrade)上,按字面意思直译为Black鄄Cock-White Phoenix Pills。在这一译名中,“乌鸡”中的“鸡”被译为“Cock”,这就引出了两个问题。其一,在英语中除非特指,泛指的“鸡”多译为“chicken”;其次,“cock”一词现在英语中已有了另一个约定俗成的歧义,在日常对话时人们都尽量避免使用。所以,这样的药品译名,必会导致本族语使用者的误解,从而丧失其应有的消费群。
另外,中药名中涉及野生动物的也应注意。在我国传统的中医药方中,有许多将动植物或昆虫入药的经方、验方,如熊胆膏、黄连犀角散、虎骨酒、麝香虎骨膏等等。这些药原本疗效都不错,但其中所提到的动物都是受到保护的野生动物,有悖于国际、国内的各种野生动物保护法。正因为如此,曾经刊登在《北京周报》的“505神功元气袋”的宣传广告中因提到其中含有虎鞭和犀牛角,就引起了不少海外人士的强烈抗议。如现在还用这样的药名,应避免直译,而应将替代入药的药物名译出。
因此,对于传统的中药经方、验方,我们可仍沿用已为人们所熟悉并被广泛接受的译名,但对于新开发研制的中药名进行翻译时采取标注汉语拼音再加上英语注释的方法,应为最佳方案。这一做法,不仅能避免因翻译不当而在无意之中引发的文化冲突,还有利于中医药在世界上的进一步推广。